Return to site

文藝復興之城的未來主義

Da Vinci: Shaping the Future

· 亞洲藝術 Asian art

文/申雁冰

本文首次發表于香港《a.m.post》雜誌2015年3月刊

Da Vinci: Shaping the Future

November 15 2014-May 2015

ArtScience Museum, Singapore

《達芬奇:塑造未來》雖圍繞達芬奇文藝復興時期作品展開,實則是對當代藝術、科技與現代社會、未來主義的新構想,由此呈現了新加坡當代藝術、科研成果、高等教育,以及建設文藝復興之城市國家的夢想。

broken image

與達芬奇傑作相平行的,是五位國際和新加坡本土藝術家創作的五件當代藝術裝置,分別從達芬奇的數學、自然科學、技術、建築學和音樂五個領域汲取靈感。總部位於新加坡和巴黎的建築設計公司WY-TO的裝置作品《透過玻璃觀看》呼應數學領域,展示算術生成的有機分形,重複的三角元素隨機排列,聚合成一個複雜精細且看似永無止境的圖形。WY-TO為日常生活打造文化、住宅、商業、都市空間,創始人Yann Follain是國家設計中心新加坡收藏展策展人,並負責新加坡國家畫廊的展覽設計。英國藝術家Luke Jerram的《琉璃微生物》呼應自然科學主題,黑暗展室被晶瑩剔透的玻璃仿真肺結核病毒、流感病毒、變異細菌等照亮,原本為人類恐懼的細菌病毒此刻仿若珍藏的珠寶、神秘的礦石,呈現完美的幾何構造,令人驚歎大自然美的力量。英國的「半導體」藝術雙人組的《捕捉光芒》專為展覽的技術版塊打造,由太空望遠鏡收集的視覺資料構成,六米寬投影由成千上萬巧妙組合成夜空延時序列圖像組成。新加坡藝術家Donna Ong的《森林回音》呼應達芬奇的建築研究,然而對熱帶植物、摩天大樓、都市設計的務實方法又充滿了新加坡式思維特性,作品是新加坡這座花園城市的縮影,新加坡國家圖書館、南洋理工大學新月學生公寓、Parkroyal on Pickering酒店等亞洲著名綠色建築都集結了這種空中花園、熱帶雨林的設計理念。Conrad Shawcross的《純三度預測》是一組對和絃加以形象展示的作品,表達了對音樂的探求。作品共三件,包括《萬物極限5:4》的動力光學、《和聲合成1》的雕塑以及《純三度5:4》的一組圖紙。作品圍繞和絃中的一種特殊類型「純三度」創作,靈感來自諧波記錄器。

《今日創新》位於展覽尾聲,展出14件技術與設計作品,由四組新加坡本土大學同國際大學合作的科研項目製作,項目包括新加坡技術設計大學-麻省理工大學國際設計中心、新加坡國立大學計算機學院、新加坡國立大學-慶應義塾大學合作中心、新加坡國立大學傳播與新媒體學院。作品以互動形式展現高等教育、跨國科研合作成果,是達芬奇的偉大探索在現代的延續。

詳細的中英文雙語解說與政府的雙語政策契合。2000年,時任總理吳作棟提出了把新加坡建設成為「文藝復興之城」的構想,文藝復興代表人物達芬奇的到來,仿佛是這一夢想的隱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