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申雁冰
本文首次發表于香港《a.m.post》雜誌2015年3月刊。
「大政府,小社会」的新加坡發展模式,同樣體現在藝術文化領域。言論管制、權力集中與精英主義、高效法治並馳。政府管制下的藝術局面有多大的發展潛力,值得討論。
藝術治理原則:國家認同與國際地位
新加坡的藝術管理可追溯到二戰後的英屬直轄殖民地時期。1949年10月新加坡藝術協會成立,由中華美術研究會、英国文化協會、莱佛士博物館和馬來亞大學等共同創辦。這種社會層面的藝術局面持續到在 20世紀90年代。
1991年国家藝術理事会和1993年国家文物局的成立,標誌著政府藝術治理格局正式形成。1999年國慶日,時任總理吳作棟發表演說《第一世界經濟,國際級別家園》,要將新加坡建設為「文藝復興之城」,強調藝術對知識經濟的重大作用。2014年3月,文化、社區與青年部代理部長黃循財在國會提出建設「文化之城與體育民族」、「我們的文化遺產,我們的家園」。
對內,讓藝術促進種族和諧、國家認同、經濟發展;對外,讓藝術提升國際地位與形象——這是政府藝術治理的核心理念,被規劃在國家發展戰略版圖中。
藝術機構活動與政府戰略一致。國家公共假期,特別是不同種族特有節日如華人春節、印度教屠妖節、馬來穆斯林開齋節等,國家級博物館免費對外開放並舉行與節日主題相應活動,以尊重各種族文化平等;國慶日舉辦的諸多免費開放活動多以促進民族自豪團結為主題。在政府大力支持下,新加坡擁有了藝術登錄新加坡、買得起藝術博覽會、新加坡雙年展等博覽會,亞太釀酒基金會簽名藝術獎、保誠之眼藝術獎、總統勳章年輕藝術家、約瑟夫•馬裏士他自由藝術獎等藝術獎項。藝術活動包括新加坡國際攝影節、藝術周、作家節、午夜之媚藝術節、噪音音樂節、國際電影節等藝術活動。參與的藝術家來自世界各地,並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參觀者前來,意在將新加坡打造為世界藝術中心之一,提高國際吸引力和地位。
政府機構設計:高度掌控與高效治理
『文化、社區與青年部』和『傳播與資訊部』是政府藝術治理的兩大最高機構。1998年前統稱『資訊、傳播與文化部』, 1998年後改組成為兩個部門。『傳播與資訊部』管理新加坡資訊通信發展管理局、 媒體發展管理局和國家圖書館管理局三個法定機構。『文化、社區與青年部』涵蓋藝術、社區、文化遺產、國家認同與種族融合、體育、青年6領域,管理新加坡伊斯蘭宗教理事會、國家藝術理事會、國家文物局、人民協會、新加坡體育局5個法定機構,並治理濱海藝術中心、全國青年理事會、印度教捐贈局、SOTA藝術學校、新加坡國家畫廊和新加坡體育學校6個理事機構。
附属于『文化、社區與青年部』的国家艺术理事会和国家文物局是兩大主要藝術管理部門。国家艺术理事会负责艺术资金拨款和赞助、艺术教育、艺术空间分配、艺术人力资源與培训、艺术慈善和艺术活动策劃。國家文物局管理博物館和文物珍藏。
國家藝術理事會在艺术资金方面建立了9项专门拨款,面向艺术组织、创意、大型艺术创作、艺术参與、市场消费、研究发放。赞助方面,1991年特设「外国艺术人才引进计劃」,为傑出国际艺术人才提供新加坡永久居民权待遇;「国际艺术驻地计劃」针对新加坡本土艺术家到国外驻地创作,包括在法国巴黎的「德纳基金会策展人驻地计劃」、「德纳基金会艺术家驻地计劃」和德国柏林的「贝瑟尼艺术工作室驻地计劃」。它還支持艺术教育,设立「国家艺术教育奖」,與教育部合作,为中小学艺术教育提供资金赞助;支持四大艺术高等院校SOTA 艺术学校、南洋艺术学院、拉萨尔艺术学院、南洋理工大学艺术设计與媒體学院;與国家教育学院共同培养艺术讲师,提供教育学培训。藝術人力資源方面,NAC艺术管理奖学金、本科生艺术奖学金、研究生艺术奖学金为培养人才特设;「文化勋章」和「年轻艺术家奖」旨在培育文化领袖。艺术空间安排方面,支持了艺术变电站、古德曼艺术中心、阿利瓦尔艺术中心、维多利亚剧院和维多利亚音乐厅。
新加坡经济发展局和旅遊局也是支持艺术的政府機構,着重在市场领域。旅遊局将艺术打造成新加坡旅遊主题,吸引外国遊客。经济发展局将艺术作为促进新加坡经济发展的推動力,振兴市场、促进消费。
功能組別下的博物館分佈
國家博物館:歷史、文明、族裔
新加坡國家博物館致力於保存新加坡歷史、遺產和國家身份。其建築為亨利·愛德華·麥卡勒姆爵士1884年修建,初為萊佛士圖書館和博物館,彩色玻璃修復的蒼穹圓頂襯托出新古典主義建築風貌。館內的5個永久展廳從時尚、電影與戲劇、美食、攝影和新加坡歷史等方面保存了新加坡的歷史、身份、遺產與記憶。
亞洲文明博物館位居萊佛士坊中心商務區,19世紀60年代中期由工程師麥克奈爾設計,作為殖民當局立法院、秘書處、移民局使用。博物館從世界視角追溯新加坡多元文化交匯融合的文明淵源,藏品為考古文物、人種學遺產、人類學古跡,包括新加坡河、東南亞、南亞、西亞、中國5個展廳。新加坡河廊追溯新加坡早期移民史;南亞、西亞、中國廊分別對應新加坡的印度文化、馬來穆斯林文化和華人文化;東南亞廊從東南亞腹地角度追溯了這一地區歷史上的文明紐帶。
土生博物館是亞洲文明博物館分部,所在的折衷古典主義建築為1912年修建的道南學校舊址,1916年熊尚父來此執教,成為是海峽殖民地第一所普及國語的中文學校。土生族群「Peranakan」,馬來語意指「本土生」,包括土生華人峇峇娘惹、土生南印度人、土生印度穆斯林。14世紀以來,中國、印度的商人來到南洋與當地土著女性通婚,後代擁有雙重血統與文化身份。博物館從娘惹菜、峇迪蠟染紗籠與巴雅服飾、傢俱、峇峇馬來語、瓷器、珠子鞋、婚喪禮俗、宗教、政治參與、身份認同等方面還原土生族群原貌,並附屬一個娘惹工藝品店和一個娘惹餐廳。
新加坡集郵館所在建築是著名的英華學校遺址,收藏了從1830年代開始至今的多種郵票,讓郵票上的圖案記錄歷史與世界變遷。
與博物館平行的文化中心由國家文物局管理,包括馬來文化中心、印度文化中心、晚晴園孫中山南洋紀念館,以及南洋理工大學經營的華裔館、新加坡國立大學經營的峇峇博物館,分別對應不同族裔社群的文化保護。
高等教育機構也為藝術收藏提供支援,新加坡國立大學博物館收藏了7000餘件藝術珍品,抱括中國古代到當代的藝術品、南亞與東南亞藏品、海峽殖民地土生華人藝術品。
半管轄下的獨立博物館:當代藝術、先鋒、市場
新加坡藝術博物館同新加坡國家博物館和亞洲文明博物館一道,並稱新加坡三大博物館。2013年11月起脫離國家文物局直接管轄,獨立運作,面向市場。蘇西·林甘博士2013年8月起擔任總監。主推當代藝術,特別是東南亞當代藝術,是權威的東南亞當代藝術收藏機構,發掘與推動藝術家走入國際藝術界。另有研究與出版體系,針對東南亞當代藝術出版物與新加坡雙年展研究。還力推東南亞電影、藝術講座、公民藝術參與。
新加坡泰勒版畫館集畫廊、工作室、藝術家駐地為一體,私人運行,保留由政府人員組成的董事會。2002年創辦,小川榮太郎任首席版畫師,總監Emi Eu2009年上任。是參與瑞士巴塞爾、香港巴塞爾和邁阿密海灘巴塞爾的首家新加坡本土畫廊,力推在亞洲富有影響力、作品價格持續走高的當代藝術家作品,提供藝術家駐地和工作室。
2015年底即將開幕的新加坡國家畫廊地處原市政廳和高等法院大樓,珍藏新加坡和東南亞從19世紀至今的現代與當代藝術品,將成為新加坡最大的視覺藝術機構。新加坡廊以「十字路口」、「大地寫生」、「真實憂慮」、「新語言」和「領域擴充」五個主題追溯新加坡殖民地、移民史、獨立建國、50年代抽象派直到80年代新運動的藝術史脈絡;東南亞廊以「權威與焦慮」、「國家與自我想像」、「民族表現」和「藝術再定義」4個主題勾勒東南亞從文明古國、殖民地、民族獨立到今日現代化進程。
財團私營博物館:高科技、前沿創新、體驗
藝術科学博物館是新加坡最大的私營博物館,由著名建築師Moshie Safdie打造的蓮花建築綻放濱海湾,附属於濱海湾金沙酒店集團,由美国拉斯維加斯金沙集團控股,2011年2月由李顯龍總理揭幕,2014年3月由新西蘭籍藝術家兼策展人奥諾·哈格女士担任總監。是全球首家以藝術科学為主題,探索藝術與科学間絕妙聯繫的博物館。舉辦了諸多高品質主題展覽,包括「鐵達尼號」、「安迪沃霍爾」、「哈利波特」、「達利」、「木乃伊」、「達芬奇」等。門票價格為新加坡博物館中最高。
政府與藝術的關係如何評估?南洋理工大學Farish Noor教授在國家畫廊演講中說:「國家是無法出產藝術的,但是它可以也應該為藝術提供生存土壤。國家的任務是開墾土地,讓藝術的稻米依其天命自然生長。」新加坡藝術發展的桎梏,除了政府的高度掌控與言論管制,也與自身現實有關:多元種族缺乏文化根基,文化處於零散、自相獨立局面;國際大都市、中轉站,人才來去匆匆,作品曇花一現,話題一時後便被遺忘,藝術容易淪為速食主義的即時消費。或許正是意識到了這種先天不足,政府才愈加大力整合。讓土壤保證稻米自然生長,這種度的權衡把握,是政府藝術治理的最高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