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ite

創造共贏的「Loser」們

《下流社會》作者三浦展新作《第四消費:分享型社會》英文版

· 日本 Japan,社會觀察 Outlook,書評 Book Review

文/申雁冰

本文首次發表于香港《文匯報》讀書人專欄,2015年3月23日。點擊閱讀原文鏈接

如果《下流社會》中,三浦展在禦宅族、啃老族身上看到日本社會墮落的危險,那麼《第四消費:分享型社會》中,三浦展則在拼房拼車族和飛特族身上看到了日本建設共享型社會的新希望。從佔有、到體驗,直到與人分享,消費心理折射著一個社會的自我認知與情感成熟。

broken image

書名:The Rise of Sharing: Fourth-Stage Consumer Society in Japan

作者:Miura Atsushi

翻譯:Dana Lewis

出版;LTCB International Library Trust/International House of Japan (公益財團法人國際文化會館2014年)

书名:第四の消費 つながりを生み出す社会へ

作者:三浦展

出版:朝日新書(2012年)

專注研究日本消費社會和市場營銷的三浦展,保持了一個社會學家的冷靜觀察和一個智囊學者的策略創想。《第四消費:分享型社會》是三浦展創立智囊團Culturestudies後出版的新作,2014年由日本國際文化會館出版英文版。這是三浦展的第一本被翻譯成英文的著作,他表示,過去他的著作主要在中國、臺灣、韓國被譯介傳播,這本書的出版,將幫助更多世界讀者瞭解日本的消費、文化與都市發展。

從高速發展到下流社會:日本消費社會四階段

從大正時代開始至今,直到未來的2034年,三浦展將日本消費社會總結為四個階段。1912年到1941年,即大正時代到太平洋戰爭爆發,是第一階段,是日本走向現代化的初始,以人口快速增長、全民消費、西化、中產為標誌。1945年到1974年,從戰後到石油危機,是第二階段,以大規模製造、大眾消費、大都市、美式生活、有車有房為特色。從1975年至2004年,即泡沫經濟、小泉改革、貧富差距擴大的時期,是第三階段,這個時期的日本,人口低速增長、老齡化,關注品牌、注重商品質量及其個性化、差別化、多樣化,一個家庭擁有多套車房,社會出現大批單身男女、禦宅族、啃老族、單身寄生蟲,人們嚮往大城市和歐洲模式。這個時期也是三浦展描述的「下流社會」階段,年輕人與父母同居,無業,沉迷網絡遊戲,社交障礙,恐婚。從2005年起至今並將延續至2034年的日本,是第四階段。此時,全球金融危機蔓延、日本東北地震核洩漏、就業不穩定、收入下降、人口急劇收縮、老齡化嚴重,終身雇傭制崩潰,自由職業、合同工、零時工成為勞動力主體。大量年輕人無法成為公司正式工,做了兼職工、自由職業者、飛特族,各年齡層都出現了大量單身人士。與此相對,社會價值觀發生改變:人們開始拼房、拼車、合租、與人share;喜歡購買無品牌的簡單方便的商品;對美式、歐式生活不再嚮往,而為作一個地道日本人自在舒服;不再嚮往大城市,卻留在府縣,建設家鄉。

與經濟快速發展相輔相成的私有化膨脹,常常帶來幸福感缺失和集體憂鬱症,調查發現,高速增長的第二階段,是日本人最不快樂、對生活最不滿意的時候。大眾的政治敏感與政治熱情,亦與社會發展的不成熟直接相關,以東京奧運會和大阪世博會為標誌的高速增長伴隨反安保、學生運動等政治熱潮。直到日本人政治冷漠,相比政治家更想做個消費者的時候,人們的消費心理得以進化,社會也因此步入第三階段:走出對超越、佔有的狂熱,尋找創意、體驗。「創費者」、「配飾」、「小眾」、「新人類」、「治癒系」、「Discover Japan新幹線體驗」在此繁榮。差別化消費帶來了社會分層與碎片化,個人以原子形式存在,當差別化消費達到飽和,日本人便覺悟到了僵夢的來臨:過度尋找自我所帶來的多樣身份與零散自我導致自我喪失。自我的持久性與整合性需求成為第四階段的催化劑,一個全新的分享型社會呼之欲出。

一個共享型社會的誕生

書籍封面2011年日本東北地震中轉移到安全地帶互相照顧的災民照片,是分享型社會的小縮影。三浦展看到,這個高度資訊化、流動化、不確定的時代,終身雇傭、有房有車、小康生活等傳統價值與時代格格不入、行將淘汰。那些曾被社會不理解、遭恥笑、狀態尷尬的兼職工、零時工、合同工、飛特族們卻是今日日本社會的現實,更是不可避免的未來趨勢:勞動力結構已根本變革、社會流動與資訊化加快、房地產市場收縮、交通出行方式變化、大眾消費心理成熟。這些與人合租房子、共用汽車、兼職工作的年輕人並非被社會淘汰的Loser,而是重塑社會、變革日本發展模式與價值取向的主力。拼房拼車不再是物質條件不足的尷尬退路,而是務實之選,特別是大地震災難之後,與人共同居住和出行可以增加安全度,不僅節省開支,還可擴大社交圈。做合同工、零時工、自由職業的人,不是遊手好閒的閒雜人等,而是照顧不同人的時間、地理位置、技能差異、興趣愛好的優化選擇,是勞動力資源優化配置,可以增強互助合作,各行業間不再孤立,社會得以連接為整體。同時,兼職也可以讓人們不再為職業發展而被迫離鄉前往東京大阪等大城市,可以留在家鄉、建設府縣。越來越多日本人認識到,每個府縣都有獨特的文化與資源,幸福生活不一定在大城市。日本也不再為效仿歐美而身份焦慮,立足本體發展屬於自己的日本模式。

在第四階段消費社會,私人佔有不再被崇尚,人們樂意分享、出租、建立公共資源。從個體性走向社會性,從自我走向利他,從西化、都市走向日本、地方,從商品服務走向人文關懷。簡單實用、生態環保、地方主義、重拾日本,小城市的人無需闖蕩大城市,立足府縣本土一樣可以很幸福。社會聯結不再依賴垂直階層,而是平行的人與人。「拼房」現象可以成為未來「拼城」模式的雛形,城市可以成為讓所有人生活更美好的公共房間。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不再陌生、孤立、競爭,卻能聯繫、分享、交流。

生活新創想:Share讓生活更美好

至此,三浦展拋出了分享型社會模式新創想:地產開發商不再以賣房為目標,而以物業服務管理為主;百貨公司轉變成公共空間,為民所用,造福民生;汽車製造商賣的不是數量和速度,而是讓生活更美好的交通系統;旅遊的目的是讓不相識的異地人有機會交流互助。

在三浦展提出「分享型社會」之前,其實已經有許多人為這一理想身體力行地實踐了。三浦展訪談了數位先驅們,有幫助日本府縣居民做城市規劃的「社區設計師」山崎亮、有設計「開放式共用住宅」的「日常編輯」淺田亙、有支援日本東北地震災區岩手縣陸前高田市的成瀨有梨、有重振家鄉九州佐賀市舊城區的建築師西村博,還有無印良品的創始者之一日本實業家、詩人、小說家堤清二。他們的經歷,折射著從物到人、從單純商品消費走向人文關懷、共贏發展的歷程,這是一個不斷尋找自我、成長成熟的過程。

在英文版的前言中,三浦展指出,如果拿這四個發展階段做類比,那麼中國等發展中國家正在向第二階段邁進,發展速度之快甚至已經跳過第一階段直接邁入第二階段;德國與日本接近,由第一階段向第二階段的發展十分類似;50年代的美國非常接近第三階段, 70年代的美國則與第四階段的日本相似。但是他強調,四階段消費社會根本上為日本特有,各國有各自的發展特點,不可拿來套用。1955年神戶大地震與2011年東北大地震是催生日本分享型社會的直接動力,Z世代是第四階段的建設者,也將成為日本消費社會消亡的見證人。倘若還有第五消費,其模樣可從今日的第四階中端倪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