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ite

星港藝術現狀

政府藝術政策、博覽會、藝術市場

· city and place,香港 Hong Kong,新加坡 Singapore

文/申雁冰

放任自由的模式,儘管讓香港在社會穩定性和今天的經濟發展上有所限制,但在文化藝術領域,香港卻呈現出豐富多彩的景象,「港式文化」擁有極高辨識度的品牌效應,「港產片」、「港樂」一度風靡亞洲,具有強大輻射力和影響力,形成自身獨特身份。與香港相比,新加坡在文化身份方面略遜色,沒有形成鮮明的自身形象以及與之相稱的品牌效應,「赴港發展」曾一度是新加坡文化工作者的選擇。然而這種局面,卻在悄然打破。

政府藝術政策:乏力的港府和強權的星府

香港政府自1998年董建華執政時期,就提出了建設西九龍文化區,因為香港土地資源狹小,用於藝術的空間十分有限,政府希望通過此項目提高香港的藝術國際化水準,然而直到2017年的今天,該項目仍然進展不順,20年來進度十分緩慢,最主要原因是政府的政策很難在香港社會實施,遇到來自民間的極大阻力。2002年政府舉辦公開招標,引起軒然大波,民意不支持天幕計劃。藝術界、公眾、立法議員各執反對聲音,政府不得不推倒重來。另一方面,西九龍的重大項目之一M+博物館開幕也是雷聲大雨點小,一再拖延,因建設項目遲遲推後,總監不斷換人,導致人事動蕩、效率低。此外,2017年香港政府計劃在西九龍建設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也不斷被政治化,遭遇民間干預。從香港政府的藝術政策上看來,小政府的效率低下和麵對民間反彈的弱勢顯而易見,政府藝術政策很難推廣,涉及藝術空間的項目受制於地產商利益,項目內容受到自由媒體和香港民間社會阻撓,權力效能很低,加上香港與內地關係的演進,藝術也受到政治化消極影響。

新加坡政府的文化政策推進,與香港形成鮮明對比。新加坡在「文化、社區與青年部」和「傳播與咨詢部」兩大政府部門的強有力配合下,形成完整嚴密的文化配套體系,博物館、藝術空間、藝術教育相互配合,各司其職,使用舊軍營的吉門藝術空間和建設「藝術登錄新加坡」博覽會都有經濟發展局(EDB)推動,配合新加坡建國紀念日的國家畫廊開幕、各種配合政府宣傳種族和諧政策的藝術活動,都開展迅速高效,政府一旦下達命令,執行立即到位。無論是來自財政上的撥款、藝術空間上的土地政策,乃至人力資源方面的外來移民計劃、新聞宣傳,都由政府操辦,民間沒有反對發聲的餘地。這就使新加坡藝術在政府支持方面有良好條件,但也一切必須遵循政府要求,缺乏自由發揮空間。

兩地藝術博覽會狀態

新加坡和香港分別舉辦兩大亞洲藝術博覽會,即藝術登錄新加坡和香港巴塞爾,與此同時還有新加坡藝術周和香港藝術周舉辦,兩大活動的舉辦形式相似,前者放在每年1月,後者放在3月,一前一後,頗有打擂臺的意思。但兩地的側重點各有不同,為了在競爭中保持優勢,尋找到差異性、自身與眾不同之處,就能將競爭轉為互補。

香港巴塞爾由曾經的香港國際藝術展演變而來,2011年被創始於1970年的巴塞爾主辦方收購,2013年正式開始第一屆香港巴塞爾藝術展,成為該集團在亞洲的分支,是亞洲頭號藝術盛世,至今已經舉辦5屆。2015年,負責香港巴塞爾東南亞藝術和VIP客戶管理的馬來西亞華裔Adeline Ooi成為香港巴塞爾亞洲總監。新加坡的「藝術登錄新加坡」博覽會,是由新加坡發展局邀請的瑞士藝術品管理人、前瑞士巴塞爾總監和上海當代藝術博覽會創立者 Lorenzo Rudolf在2010年於創立,2011年正式舉辦第一屆,以「我們是亞洲」為口號,至今舉辦7屆。2016年在「藝術登錄新加坡」的基礎上又創立了分支「藝術登錄雅加達」博覽會,在印尼雅加達舉辦第一屆,旨在拓展印尼這個最大的東南亞藝術市場。香港是繼紐約和倫敦外的世界第三大藝術品交易城,香港巴塞爾集合了頂級畫廊和收藏家,東西方藝術各佔均衡比例,而「藝術登錄新加坡」則主打亞洲藝術品和本地畫廊。關於兩個藝博會的特點,藝術登錄新加坡總監Lorenzo Rudolf做了生動比喻:「香港巴塞爾相當於奢侈品大牌,就像時尚界的Gucci這樣,如果你想要大牌,就是香港巴塞爾,如果你想要看一些小眾的、亞洲自己的獨特藝術品,就來新加坡。」

broken image

2016年在「藝術登錄新加坡」的基礎上創立了分支「藝術登錄雅加達」博覽會,在印尼雅加達舉辦第一屆,旨在拓展印尼這個最大的東南亞藝術市場。图为2017年「藝術登錄雅加達」现场

broken image

Art Stage Jakarta 2017

每年3月左右的香港藝術節,從1970年開始舉辦,主打表演藝術,與巴塞爾藝博會、Art Central Hong Kong一起構成春季的香港藝術月。秋季則是各大拍賣行的拍賣季,春秋兩季對應兩大藝術系列活動。夏季是香港書展的時節,自1990年創辦至今,是出版界,特別是華文出版界的一大盛事,也是香港文化活動亮點,該活動強化了香港在華人世界的輿論中心和知識自由交流之地的作用。另外,每年4月的香港國際電影節和電影金像獎也是舉世矚目。

broken image

2017年香港巴塞尔艺术展

broken image

2017年香港书展,自1990年創辦至今,是出版界,特別是華文出版界的一大盛事

在新加坡,政府針對多種領域,全方位開展了不同文化活動。與香港藝術節媲美的新加坡藝術周由政府贊助,每年1月推出,是專注於視覺藝術的活動,除「藝術登錄新加坡博覽會」這個重頭項目外,還包括吉門藝術中心的百家畫廊分佈、藝術與科學博物館、3大國家博物館和1個國立畫廊、保成藝術大獎等多種內容,政府希望通過每年的藝術周,提高新加坡在地區藝術文化領域的核心作用。緊接藝術周,每年3月推出新加坡設計周(Singapore Design Week),由新加坡設計委員會(Singapore Design Council)承辦,同時聯合國際設計媒體《Wallpaper》提升國際水準。由新加坡藝術博物館承辦的「新加坡雙年展」是比藝博會更純粹的藝術展示,不受市場左右,專為當代藝術的實驗性、研究性提供出口,行為藝術、大型裝置藝術等可以在新加坡雙年展找到適合的平臺。

新加坡資訊傳播與媒體發展局承辦的「新加坡國際電影節」,1987年由Geoffrey Malone和L. Leland Whitney創辦,雖然沒有香港電影節的影響力,但新加坡電影節致力於展示亞洲本土電影,特別是小國家小語種的電影,也非常有特色。由新加坡藝術博物館承辦的「東南亞電影節」則將電影作為一種視覺藝術表現,納入了多媒體藝術範疇,它和新加坡電影節一起,為亞洲,特便是東南亞地區多語種和獨立電影提供國際傳播管道。創立於1986年的「新加坡作家節」,在文學出版領域可與香港書展對應,儘管沒有香港書展在華語出版界的地位,但新加坡作家節卻是全世界少有的多語言文學節,為多種語言和不同民族提供文學交流平臺,每年11月舉辦。星港在視覺藝術、文學、電影方面,互有借鑒也互相區別,許多活動時間接近但也避開時間衝突。

broken image

2015年新加坡国际电影节海报

broken image

創立於1986年的「新加坡作家節」​,在文學出版領域可與香港書展對應

broken image

新加坡作家节的一场关于“爱情小说创作”的论坛,包括英国作家 Adele Parks, 印度作家 Ira Trivedi以及作家Alison Jean Lester

買得起藝術博覽會(Affordable Art Fair)是在星港雙城同時運作的藝術博覽會,在亞洲僅設星港兩地,就是主辦方看中了新加坡和香港作為亞洲國際都市在亞太地區的影響力、作為藝術品貿易的中心地位。創始人正是藝博會「藝術香港」的創始人之一、印度藝博會(India Art Fair)老闆Will Ramsay,該藝博會在歐洲多個城市、紐約和星港每年定期舉辦,但其在新加坡的分支則增設到每年春秋兩季,可見其對新加坡市場的重視,新加坡藝術市場與「買得起」的概念更加吻合。另一立足於香港的亞洲當代藝術展(Asia Contemporary Art)於2016年在新加坡開設了首個分展,在新加坡Suntec City開展,基於香港藝術空間有限、場地貴等因素,新加坡是個很好的補充。

broken image

立足於香港的亞洲當代藝術展(Asia Contemporary Art)於2016年在新加坡開設了首個分展. 图为在香港举办的亚洲当代艺术展(Asia Contemporary Art)

broken image

同时在星港两地运营的买得起艺术博览会创始人Will Ramsay

藝術現狀

國際藝術品兩大拍賣公司佳士得和蘇富比將拍賣中心全部放在香港,此外,香港還擁有中國大拍賣行的資本投入,包括全球中國藝術品拍賣成交額最高的北京保利國際拍賣公司,以及專注經營中國文物藝術品的中國嘉德(香港)國際拍賣,香港無疑是亞洲最大藝術買賣市場,全球頂級畫廊齊聚香港。論市場影響,香港比新加坡更強,原因首先是地理位置,香港是中國門戶,進入中國最大的貿易口岸,中國大陸對藝術品徵收關稅達34%,香港則免稅,中國大陸藝術品在國際市場上十分受追捧,價格高昂,且多有資金雄厚的頂級買家,香港的就近位置和自由港特質,使其成為世界第三大藝術品交易中心。如果將藝術品市場比擬消費市場,那麼香港就是國際頂級奢侈品大牌。

broken image

2017年代表香港參展威尼斯雙年展的聲音藝術家楊嘉輝,是首屆「寶馬藝術之旅」獎(BMW Art Journey Award)獲得者。(Art Basel Hong Kong)

broken image

楊嘉輝於今年3月的香港巴塞爾藝術展中展出其新作《到達那個島嶼的你已經成長》,該作品以多媒體導行形式進行,帶領賓客走出會展中心。(Art Basel Hong Kong)

broken image

聲音藝術家楊嘉輝代表香港出展今年第57屆威尼斯視藝雙年展,而獨立策展人郭瑛則以客席策展人身份參加。這是兩人第二次合作。(陳奉京攝)

broken image

楊嘉輝的聲音裝置作品《Canon》參與了巴塞爾藝術展,他利用長距離揚聲裝置向人群播放鳥鳴聲,自己則穿着香港警察的制服站在裝置後面。(楊嘉輝網站)

新加坡在藝術品牌和投資方面,沒有香港響亮。新加坡的藝術更側重於藝術教育和多元化。新加坡市場面對口味更獨特小眾的消費者,也更立足於本地的獨特資源,例如新加坡國家畫廊充分挖掘了東南亞地區自身的獨特性,新加坡幾乎所有藝術機構和活動,都將東南亞作為一個賣點,將自己雖小但位置優的特性發揮,打造成整個東南亞的文化中心。相比香港市場化的畫廊和藝術交易,新加坡有更為健全的公立博物館體系和藝術社區,這在弱政府的香港是辦不到的,這些博物館針對不同主題和側重點,全方位囊括藝術的各方面,價格和形式也更親民,把藝術作為市民生活和教育的一種方式,而不僅僅是只屬於知識精英與富豪投資。除三大國立博物館和一個國家畫廊外,針對各種族設立了華裔館、馬來文化中心、印度文化中心、歐亞人組織(Eurasian Association),還有大學藝術館和研究機構包括NUS Museum (國立大學博物館)、NTU Museum(南洋理工大學博物館)等。相比香港作為中國門戶、附庸式的存在,新加坡則用力去打造專屬自己的身份,也將左右逢源、如魚得水的關係發揮到極致,它不僅僅和中國有天然的聯繫,與印度等南亞地區也有密切配合,本就豐富多彩的東南亞提供了根基,又在與西方社會打交道上游刃有餘,所以在新加坡,能夠看得到更豐富、地區更廣泛的藝術內容,這對於香港限於西方化和中國藝術品出口而言,是新加坡的優勢所在。

broken image

载昆宁(Zai Kuning,52岁)与策展人叶德晶代表新加坡参加2017年威尼斯双年展新加坡国家馆展示。

broken image

载昆宁与背后的满者伯夷帝国地图,该作品由载昆宁和 艺术家 PG Lee共同创作,在威尼斯双年展新加坡馆展出。Photo from National Arts Council

broken image

Singapore Pavilion in Venice 2017

新加坡除了扶持本地區藝術外,也重點培養本國的當代藝術家,包括Suzanne Victor、趙仁輝、Donna Ong、Sherman Ong等等,不乏勇於開拓藝術實驗性和冒險性的藝術家,不斷書寫了屬於新加坡藝術敘事。同時,新加坡也致力於在威尼斯雙年展等國際藝術盛事中以國家館身份亮相,2015年由Charles Lim Yi Yong打造的「海洋之城」(Sea State)新加坡國家館備受矚目,在全球頂級藝術盛事中展示了新加坡魅力。在本土藝術教育、藝術內容生產、藝術人才培養方面,新加坡比香港更重視,新加坡不僅僅只想做一個平臺和交易第三方,而是希望培育自己的內容和人才,成為生產藝術內容的地方,這點是香港不具備的。

broken image

Zhao Renhui, Tiger Herder, Xiongsen Bear and Tiger Mountain Village, China, 2007

broken image

zhao, renhui, The Blind, 2007

broken image

zhao renhui, The Glacier Study Group.

broken image

zhao renhui, The Glacier Study Group. 2

broken image

zhao renhui, Pulau Pejantan.

broken image

zhao renhui, The Blind, 2007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新加坡艺术家ZhaoRenhui的作品

broken image

新加坡当代女性艺术家Suzann Victor的作品《Immaculate Conception of a cloud》

broken image

Suzann Victor的装置艺术

broken image

Donna Ong - And We were Like Those Who Dreamed

broken image

Donna Ong - And We Were Like Those Who Dream (Cocoon ♯7) 2012 - Paper cuts-out, wood, acrylic, LED lighboxes and furniture - 51.2 x 81.2 x 45.8 cm

在引進國際化人才方面,兩地卻十分相似,都希望使用更國際化,或者準確的說,是西化的人才來與國際接軌,這點可在主要藝術機構和活動的高管人員配置上看到:香港的M+美術館先後聘請倫敦泰特畫廊創始人、瑞典籍的Lars Nittve和現任澳洲籍Suhanya Raffel為總執行官,香港政府聘請澳洲人Michael Lynch為西九龍文化區的首席執行官;新加坡方面,聘任巴塞爾藝博會創始人、瑞士籍的Lorenzo Rudolf創立藝術登錄新加坡藝博會,聘請新西蘭籍策展人Honor Harger為金沙的藝術與科學博物館館長,新加坡泰勒版畫中心(STPI)聘請韓國策展人Emi Eu為執行總監。雖為亞洲城市,但兩地都不斷突破身份限制,打造世界級藝術都市。

broken image

香港的M+美術館前任总执行官, 倫敦泰特畫廊創始人、瑞典籍的Lars Nittve

broken image

M+美術館現任澳洲籍總執行官Suhanya Raffel

broken image

金沙的藝術與科學博物館館長、新西蘭籍策展人Honor Harger

broken image

新加坡泰勒版畫中心(STPI)執行總監,韓國策展人Emi Eu

broken image

STPI前首席版画、日本艺术家Eitaro Ogawa, photo from Monocle

broken image

香港藝術節執行總監何嘉坤(Tisa Ho),她是兼具星港两地艺术管理经验的艺术管理者,在2006年回港之前,一直擔任新加坡藝術節總監。

broken image

2015年,負責香港巴塞爾東南亞藝術和VIP客戶管理的馬來西亞華裔Adeline Ooi成為香港巴塞爾亞洲總監。

broken image

新加坡的「藝術登錄新加坡」博覽會,是由新加坡發展局邀請的瑞士藝術品管理人、前瑞士巴塞爾總監和上海當代藝術博覽會創立者 Lorenzo Rudolf在2010年於創立

The End

系列文章《香港/新加坡:星港双城特辑》于2017年11月首次出版于台湾《 Art Plus》杂志。点击阅读特辑介绍

broken image

Abbey Laura San,创意写作人,通过对文学、哲学和美学的探索,寻找提高生活质量的方式,创办个人创意写作与设计网站www.abbeylaurasan.strikingly.com,以「城市惊奇」、「艺术庭院」、「工作颂歌」、「时装笔记」、「生活编辑室」和「人间灵感指南」六大模块拓展生活的无限可能,散文集《春色流年》正在发售中。发邮件到SHEN0125@e.ntu.edu.sg与她聊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