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申雁冰
本文首次發表于香港《文匯報》「讀書人」專欄,2014年5月12日,點擊閱讀原文。
書名: 《晚晴碎影: 湯姆遜眼中的中國》(China: through the lens of John Thomson 1868-1872, 2nd edition)
編者:Betty Yao
出版:River Books (曼谷,2011年)
一本攝影集,一段對事實的完美切割。通過對事實的截取放大,並將其從歷史的軸線上抽離,祛除時間羈絆,一個全新的事實就在這樣的取捨中呈現出來,它看似真實客觀、天然無雕琢,以強烈的現實感完美地包裹與遮蔽了它被塑造、控制、演繹、重新詮釋的本質。它是「碎影」,不僅是零星的若干影像,而是攝影者約翰·湯姆遜對現實選擇性的取捨、編者對順序的重組、解說者對事件的刪除填補、大歷史對時間的擠壓,經過重重攪拌混淆,事物的原初已流失消逝了。
作為總標題,「晚清」一詞巧妙地將所有意義與跡象淹沒在這個囊括一切的頭銜下。在「晚清」的暗示下,每張照片仿佛無不透露著「晚清」的種種蛛絲馬跡,帶著這些先入為主的指引,觀者看到了皇室貴族、僕人丫鬟、封建婚姻、孔廟牌坊、洋人教堂、苦力、商人、清兵,一切無不透著末世味道。然而,一個被巧妙篡改的事實是,攝影者湯姆遜在拍攝這些照片時,根本沒有「晚清」意識,或許,對於中國處於哪個朝代, 他並不瞭解亦不在乎,更多的只是一個外國人對東方的好奇。照片中被拍攝的人物在被拍攝時,亦無「晚清」意識,無人視自己為末代子民,只是照常生活,一切稀鬆平常,理所當然。倘若超脫歷史的衡量與價值的迷霧去理解事物的本初,這些照片的意義將與當下南轅北轍。
另一個更重要問題的是,約翰·湯姆遜在拍攝這些照片時,是否有「中國」這個意識呢?或者即使有,他所理解的「中國」與今日這本攝影集標題中的「中國」是一個意義嗎?本書截取了1868到1872年這短暫四年,卻抹去了攝影師在這四年之前的三十年和之後的五十年。事實上,在來中國拍攝這些照片前的三十年內,他先從故鄉愛丁堡到達英屬殖民地新加坡開設攝影室,並在英屬馬來亞、荷屬東印度蘇門答臘遊歷,接著去英國東印度公司管轄的錫蘭與印度拍攝,然後前往暹羅、印度支那攝影。就在去往中國之前的1866年,他剛剛加入倫敦皇家人種學(Ethnology)學會和皇家地理學會。完成了對亞洲諸殖民地的到訪,經歷了人種學研究,約翰·湯姆遜才啟程中國。相比對這個「國家」的尋訪,或許更多的不過是對「亞洲」、「東方」、「遠東」的東方主義幻想。
與之前到訪的南亞、東南亞諸殖民地相比,中國與這些地方是一個整體的「東方」。在英國人眼中,這些地方彼此存在的區別,不是國與國的區別,而是人種、種族的區別,湯姆遜照片的主題提供了重要依據:滿族女性的繁複發飾、異國風情的衣著刺繡、對黃褐色皮膚的大特寫。數張從側面撲捉的高聳的顴骨、碩大的後腦髮髻、人體五官的組合比例、女人的裹腳,種種影像折射著攝影師的戀物式心理。湯姆遜的人種學視角,也反映在對作品的英文命名上:「滿族與漢族女子」,英文為「Manchu and Chinese」,中文中,「中國人」這個大民族下的少數民族與漢族的區別,在英文中變成了兩個種族的區別——只有漢人才是中國人,滿人不是中國人。另一組在廣東拍攝的人物攝影,照片的標題注釋了「Cantonese」: 「新郎與新娘」英譯為「Cantonese bride and groom」,「身著蓑衣的船夫」英文為「A Cantonese Boatman」,「盲藝人」譯為「Two blind Cantonese musicians」。照片的中英文解釋,並非互譯,而是各說各話,例如對「貴婦」(A Cantonese beauty)這張作品的解釋,中文講她的精美化妝與社會地位,英文則講人物背後的屏風——這個流行於歐洲的中國風藝術品(chinoiserie),湯姆遜本人回憶說他在廣東看到的人其實並非純種中國人(Non-Chinese),因為他們有“白皙的皮膚,精緻的五官特點,又大又亮的眼睛”。這些攝影與話語,反應了攝影者對中國的認識完全依據物理特徵和人種來區分,Cantonese、Manchu等辭彙的使用體現了強烈的種族主義意識和對東方民族的漠然。
照片排序依據地理位置,從北向南,由北京開始,依次華北、江南、華南,直到港澳臺,完美結合中國天南海北、地大物博的國家意識,仿佛西方人很早就已全面記錄了中國的大江南北。可真正的時間順序是,湯姆遜首先到達香港,然後僅在廣東福建兩地遊歷,緊接著,他抵達福摩薩島(本書英文版稱臺灣為福摩薩島),然後他才開始了由北向南的中國旅程。如果依照時間順序排列,將呈現一個與中國國家概念完全不同的版本,即一個英國人先以殖民地香港為據點,依靠之前在新加坡等東南亞諸殖民地積累的人際關係,先前往廣東、福建等海外華人故鄉的地方,相比中國內陸,西方人對這些地方少些陌生感,然後他前往福摩薩這樣的太平洋島嶼拍攝當地土著人後再返回香港據點,準備充分後才開始了對神秘中國的探索,遊歷京城和分佈有外國租界的沿海沿江城市。
照片的中英文解釋有諸多出入。照片的拍攝本源於一場中西的碰撞與誤讀,然而一百五十年後的今天,這種誤讀依然持續,在兩種文字注解的字裏行間,東西思維與歷史觀的巨大差異衝突,在平靜影像的表面下,此起彼伏。
攝影作品由英國維爾康姆圖書館(Wellcome Library)提供, 2009年在中國四個城市巡迴展覽,2014年在香港海事博物館和深圳博物館歷史民俗館展出。
The End